物联网智慧牧场实训系统 2018/10/17
  智慧牧场里,一人可管理80头奶牛... 2018/10/17
  联想懂的通信智慧牧场项目荣获“匠... 2018/10/17
  智慧牧场需要善解“牛”意 2018/10/17
  创客牧民的智慧牧场 2018/10/17
  智慧畜牧IoT:传统牧场智能化升... 2018/10/17
  智慧牧场 轻松放牧 2018/10/17
  “智慧牧场”这些“黑科技”绝了 2018/9/21
  在苏尼特草原上有一种现代化叫“智... 2018/9/21
  物联网助力奶牛管理 精准化牧场经... 2018/9/21
  >>   营养健康
  >>   饲料牧草
  >>   机械设备
  >>   遗传物质
  >>   兽医兽药

中国奶业发展信息网
电话:010-52668658
网址:www.cows.org.cn
地址: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市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养殖饲喂
 
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生产要素配置现状及其优化
admin 发布时间:2018/9/21 浏览次数:1127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原标题: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生产要素配置现状及其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受“三鹿奶粉”事件和国际竞争加剧影响,我国奶牛养殖业一度进入寒冰期。同时,肉牛价格上涨造成大部分养殖户将奶牛屠杀改作肉牛变卖,加上奶牛存栏量补充周期较长,奶源一时间出现了极度的紧缺。为维持市场平衡,我国开始大量进口液态奶,如此依赖国际市场会对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奶牛养殖原本就与畜牧业发达国家在土地资源、饲料价格以及单产等要素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再不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势必会加大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造成养殖业发展缓慢,甚至导致原料奶市场的萎缩。因此,奶牛养殖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与配置不仅承载着经济效益,更承载着我国奶业市场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次,牛奶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优化奶牛养殖资源配置成为了解决牛奶需求与奶牛养殖效率矛盾的关键。

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Translog- SFA 方法研究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十年间的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并分析其制约因素。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根源,准确找出能够提高奶牛养殖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决策者理清思路,并对有效提高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将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根据一年内的平均存栏量分为散养(1~10 头)、小规模(11~50 头)、中规模(51~500 头)和大规模(500 头以上)。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考虑到本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比较性,本文研究对象主要选取同时存在4 种养殖规模的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贵州、云南、新疆等9 个奶牛养殖省区。

将上述投入产出变量运用SPSS17.0 进行运算处理,得到1。由表1 可知:

①从投入要素来看, 饲料费用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医疗防疫费用等物质服务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而人工成本在规模化后相对散养模式下减少显著,这也与尹春洋的结论相同。

②从变异系数来看,散养医疗防疫费用的变异系数最低,说明由于奶牛数量少,养殖户对于奶牛医疗防疫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大、中、小规模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饲料价格,说明饲养方式逐步向标准化转变,其饲料费用和饲料用量的离散程度普遍趋于一致;散养和小规模人工价格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各地区对于用工需求以及人工成本的认知度千差万别;中规模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医疗防疫费用,说明随着奶牛数量的增加,部分地区养殖户开始对奶牛的医疗防疫加强重视;大规模的变异系数相较前3 种模式都较低, 说明由于标准化的提高,养殖户的认知度逐渐统一。

2 模型估计结果及讨论

2.1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我国奶牛养殖受技术无效率的因素较大,受天气、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小,尤其散养模式下的奶牛养殖低效率几乎90% 是由于技术无效率导致的;中规模奶牛养殖模式下的技术运用相对合理。因此研究技术效率对于提高奶牛总产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生产函数投入变量一次项的参数值和显著性可以看出(表2),散养模式下的4 种投入要素中,仅有饲料费用的系数显著为负、人工成本显著为正,说明短期内增加人力投入对于提高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而增加饲料投入却会抑制技术效率的提升;当散养模式向小规模转变后,医疗防疫费用的系数值变得显著且为正,说明短时期内增加医疗防疫投入会对技术效率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到中规模时,4 项投入要素的系数值均变为显著且为负,说明短期内中规模奶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最优状态,技术效率不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大规模模式下仅有固定资产折旧的系数值显著且为负,说明其他3 项投入随着标准化的提高对技术效率已经没有较大的影响,而短期内固定资产的不断消耗会降低技术效率。

从二次项的参数值和显著性可以看出,散养模式下仅有人工成本的系数显著且为负,说明仅有长期投入人力会影响技术效率,且会对技术效率产生负效应;小规模模式下,人力投入对技术效率影响的显著性开始降低,长期增加饲料和固定资产投入开始对技术效率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长期增加医疗防疫投入会对技术效率产生负影响;与小规模不同的是,中规模模式下的医疗防疫费用的系数变成显著为正,说明长期增加医疗防疫投入开始对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大规模模式下, 由于标准化较高,长期的人力投入已经开始抑制技术效率的提高,饲料费用的系数值变得显著为正, 说明大规模奶牛养殖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需要长期对于饲料的投入,最大的不同是固定资产折旧的系数变得不显著,说明长期固定资产的耗损已经达到技术水平的饱和点。

从虚拟时间变量来看,随着规模增加,技术进步对于技术效率提高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但在大规模长期投入中会达到饱和;从虚拟时间变量与各投入要素的交叉项来看,随着规模增加,技术进步对于饲料投入的替代作用逐渐降低,而对于人力投入和固定资产的补充作用会逐渐加强,但到大规模时就可以替代固定资产的影响。

从技术损失函数的参数来看,精饲料投入比重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增加精饲料投入会降低4 种规模的技术损失、提高奶牛养殖技术效率;人均GDP 仅有散养模式下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只对散养奶牛的养殖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牛奶产量比重仅在散养模式下显著为负,说明生产能力随着规模化的提高技术损失风险会相应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只有中规模和大规模的系数显著为负,这与传统观念不符,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民的学历越高越倾向于从事养奶牛以外的事业,现阶段小规模及散养户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 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意愿较弱,造成了技术效率偏低。

2.2 要素产出弹性分析

将表2 计算出的系数值与各投入要素的算术平均值代入上式中,得到要素产出弹性。由表3 可知, 只有中规模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值,且数值相对较为均衡,说明中规模奶牛养殖生产要素配置相对合理, 增加每一项投入都会带来产出的增加;散养和小规模饲料费用的产出弹性均较大,说明这2 种规模的产值增长主要是依靠饲料的投入,中规模和大规模弹性相对较低,说明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已经开始降低对饲料的依赖度;医疗防疫费用的产出弹性仅在散养和小规模模式下是负值,说明随着奶牛养殖数量的增加疫病风险在加大,医疗防疫投入的增加可以降低疫病的发生率,从而增加产值;固定资产折旧的产出弹性在散养模式下是负值,说明现阶段固定资产的投入已满足生产的需求,而在规模化后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降低,说明我国奶牛养殖虽然随着规模的增大物质服务成本在相应增加,但是提高产值对于固定资产投入的依赖度呈现下降趋势;人工成本的产出弹性在4 项投入中数值最小,说明劳动力数量相较之下并不是影响奶牛产值的最主要因素; 大、中规模4 项投入的弹性数值已经逐渐趋向于零, 说明现有水平下单纯增加4 项投入已不能大幅度缩短实际产值与理想产值的距离,而提高前沿面才是大中规模奶牛产值突破瓶颈的重要手段;从总体弹性来看,4 种规模的弹性分别为1.172 8、3.564 6、2.532 8、0.769 4,说明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均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奶牛养殖技术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结论与建议

现阶段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生产要素配置均未达到最优,相关投入和环境差异较大,尤其是人工投入和医疗防疫费用还未达成统一认识,而其间的差异性随着规模的增加而缩小,规模化后产值虽然提高、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但物质服务成本却明显上涨,说明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人畜分离、科学统一管理、提高了原料奶质量,但对于经济效益的改善并不显著;从生产函数的分析结果看,只有中规模的技术效率对于短期4 种要素的投入已经达到饱和,而4 种规模在长期投入下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技术进步对规模化养殖的作用明显,同时,现阶段部分要素投入已经出现冗余,急需提高技术效率来突破瓶颈;从技术损失函数的分析结果看,增加精饲料投入对4 种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只对规模化后的奶牛养殖有正向效应,随着规模化的提高技术损失风险会相应增加,而受教育程度越高也只会提高大、中规模的养殖技术效率;从总体产出弹性来看,我国仍处于低效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中规模奶牛养殖要素配置相对较优,4 种规模的总体产出弹性均为正值,可见我国奶牛养殖行业正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①推广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模式。现阶段,我国奶牛养殖方式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模式的生产要素配置并不合理,且从表2 中散养模式下要素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的有效提升较难, 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原料奶质量无法保证。本研究发现,小规模养殖方式产出可能性较大,中规模养殖方式要素配置最为合理,并且在生产函数技术效率的测算中这2 种养殖模式要素投入的显著性较强。因此,推广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模式有利于提高奶牛养殖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率,提高我国原料奶质量。另外,散养和大规模向中小规模靠拢,可以尽可能保证要素配置的合理性。

②加快奶牛养殖技术创新与进步。目前,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方式仍然将增加饲料费用作为提升奶牛产出的主要方式,而且总体产出弹性较低, 简单的减少冗余或增加缺少变量对于产值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要素配置的改观并不显著。由于这种“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并不是奶牛增值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而加快技术创新与进步可以优化奶牛生产前沿面。尤其是大规模奶牛养殖的产出弹性较低,急需提高前沿面来使既定的成本投入和物质服务投入得到更高的产出。重点加强良种选育、规模配套技术、饲料配制技术、提高精饲料占比等方面,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要素投入的合理搭配,实现产值的有效提高。

③支持和引导农户养殖。我国将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散养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由于其生产要素配置合理性与生产稳定性较差、生产效率水平较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对散养农户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调研发现,很多农户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了解养殖技术知识大多是通过电视或听取养殖大户的经验,缺少能够获得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渠道。所以政府应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加强与养殖户的联系。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使技术推广部门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畜牧业成果的推广力度。养殖户掌握了养殖现状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才能使其投入产出变得更为合理,进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参考文献略)

注:本文原文刊登在《中国畜牧杂志》2017年12期,原文题目为“我国4 种规模奶牛养殖生产要素配置现状及其优化研究—基于Translog-SFA 的技术效率分析”,作者为周 杨,郝庆升,李彩彩。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国奶业发展信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国奶业发展信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链接:

还没有满足条件的信息!